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产品数字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DPP)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国际贸易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我国而言,产品数字护照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在国际贸易、数据跨境、企业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一期科普中,我们系统阐述了产品数字护照实施的总体目标、总体原则和实施相关方等内容,呈现产品数字护照领域最新进展。本期将聚焦产品数字护照的架构设计方面进行介绍。
基于前期技术攻关成果与我国产业实践积累,中国信通院牵头研制提出“三层架构+双轮驱动”产品数字护照体系架构,依托分层协同治理架构驱动管理效能提升。
01
什么是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包括全国DPP注册管理服务、行业DPP注册管理服务以及企业级注册管理服务三个层级。该“三层架构”模式下的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不同层级和领域的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一站式产品数字护照申请、管理、发行和查询等服务,并面向主管部门开放监管与合规信息,提升行业监管效率。
产品数字护照注册管理框架
(1)全国DPP注册管理服务能力
全国DPP注册管理服务包括负责体系的整体授权、赋码和管理,确保国内运行顺畅和数据安全,同时作为国际数据交换的关键枢纽,将促进国际合作和推动DPP的国际互认。核心职责包括,一是对内承担互通枢纽,负责管理和对接行业DPP注册管理中心(地区)以及数据认证机构,制定和更新DPP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确保全国范围内的一致性和合规性;二是对外充当国际关口,在保证技术与能力可验证的前提下,推动与其他国家与经济体在本土建立的注册管理中心或维护的注册登记数据的互联验证,推动国际合作,促进DPP的国际互认互通。三是分配管理产品护照编码,通过为每个产品、护照和产品的制造商等分配唯一标识码,确保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
(2)行业DPP注册管理服务能力
行业DPP注册管理服务聚焦具体行业(如纺织、电池、钢铁、电子等)及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负责审核、注册和注销DPP的职责,保障DPP体系在特定行业内的规范运作,形成打通供应链的行业级互通枢纽。核心职责包括,一是审核与发行,通过构建护照发行、存储和核验等基础服务能力,负责特定行业的DPP受理、审核、发行和注销,面向行业提供公共服务。二是对接协调,向上与国家级DPP注册管理中心进行有效对接,以获取标识编码资源和同步注册数据,向下与企业级注册管理系统协调,确保数据同步、运行监测和数据托管;三是制定实施细则,制定和发布针对特定行业的DPP实施细则和指南,涵盖数据模板、授权规则、分类标准和访问控制等方面,以指导行业内DPP的有效执行。
(3)企业级注册管理能力
企业通过向行业DPP注册管理机构提出DPP申请,参与DPP的生成和管理,并可核验被授权的上下游产品信息。核心职责包括,一是企业数据收集与管理,负责收集、申请和管理企业内部的DPP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新,并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信息共享,以支持整个产业链的透明度和协同效率;二是系统对接,建立企业级注册管理系统,并与行业DPP注册管理中心、企业内部MES、ERP等关键业务系统之间的运营监测接口、网络通信接口对接,并提供相应的数据传输格式;三是提交护照申请,负责向行业DPP注册管理中心提交DPP申请,提交包括产品信息、生产数据、环境影响评估等数据,以便获取官方的DPP认证和注册。
02
什么是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包括技术服务驱动和认证检测驱动,共同确保DPP体系的稳健运行和持续创新。在“双轮驱动”方面,技术服务商和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发挥着关键作用。技术服务商通过提供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支持DPP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安全。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则通过独立的产品测试和认证服务,确保DPP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1)技术服务驱动
技术服务商负责包括开发和维护DPP相关的软件和硬件技术,如企业DPP数据管理平台、数据采集工具和用户界面等,并提供技术咨询和专业服务,帮助各类型企业建立和优化自身的DPP系统。核心职责包括,一是系统开发与维护,负责开发标准化、可互操作、可扩展的配套软硬件技术产品,确保DPP的生成、管理和核验过程高效且可靠。二是定制化服务与整合,提供系统整合和定制化开发服务,以适应不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企业内部系统的无缝对接;三是进行技术支持与培训,进行技术培训和用户支持,确保企业用户能够熟练掌握和高效使用DPP系统。
(2)认证检测驱动
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负责根据既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对产品的环境、质量和性能等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并提供客观的认证结果和检测报告,增强DPP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核心职责包括,一是标准规范的制定与维护,围绕DPP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兼容性与互操作性等方向确立统一的规范和流程,制定和维护与标准协同的认证技术规范、实施规则等文件,确保认证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数据审核与评估,对企业提交的部分核心DPP数据开展认证,执行现场审核、产品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流程,并发放认证证书,例如碳足迹报告、尽职调查报告、供应链认证和合规声明及标签等,确保DPP信息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03
如何推进国际互认?
目前,欧盟正围绕政策法规、技术方案、行业试点等方面加快推进产品数字护照落地实施,旨在通过绿色化与数字化协同机制强化产业链数据治理能力。基于此,建议我国统筹谋划产品数字护照顶层设计,加快有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关键技术标准研发,推动以“互认”代替“接入”,以期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破解数据流通信任困局,降低我国出口企业合规成本。
以“互认”代替“接入”为总体路径的国际互认机制
在技术层面,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构建聚焦于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透明化管理,确保无技术壁垒的国际合作与数据流通。通过整合可识别数字对象、标识数据模型以及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等关键技术要素,我国DPP体系旨在确保产品信息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该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产品提供了全球唯一的数字身份,而且通过与欧盟数据空间IDS、工业数据模型ASS+IM等标准的协调,共同构筑了一个无技术壁垒的国际合作平台。DPP底层技术层面的协调与合作为全球贸易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产品信息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为国际贸易的顺畅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在产业层面,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构建正聚焦于关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电池、纺织和钢铁等重点行业为先行领域,开展深入先行先试。欧盟在政府层面通过政策法规为DPP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与Fraunhofer、CEA等研究机构合作,推动DPP技术能力提升。在项目层面,欧盟通过实施CIRPASS和Battery Pass等项目,探索DPP的实际应用和效益,促进DPP在欧盟市场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主要针对具体行业开展实践探索,同步开发产品数字护照配套软硬件设备和系统,培育技术服务供应商,并深入探索各行业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进而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透明化管理。这些先行先试的实施,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DPP奠定了基础,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总体而言,我国产品数字护照体系的构建以“双向互认、规则共建”为战略导向,既服务于国内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更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协同。未来,须着力构建“多层级互认网络”:一是在国际标准层面,依托ISO、IEC等平台主导共建DPP数据模型、安全认证等核心规则,推动我国标准与国际体系双向兼容;二是在区域合作层面,与欧盟、日本、东盟、中东欧等核心贸易伙伴协同开展行业级互认试点,建立区域性互信协作机制;三是在双边协议层面,完善与重点国家的数字贸易协定条款,将DPP互认纳入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框架,以制度性对接替代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分层递进的互认路径,将DPP打造为全球绿色供应链治理的通用工具,为构建公平、透明、可持续的国际贸易新秩序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场外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