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最强大的气候恶魔——厄尔尼诺,正在发生一件最可怕的异变:它快要变得可预测了。
你没看错,但这绝不是什么好消息!一个“可预测”的恶魔,是一个更可怕的恶魔。2025年10月16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刚刚发表一篇论文,揭示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地球气候未来。

他们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系统可能正在逼近一个临界点,它将从一个混乱、不规则的“捣蛋鬼”,迅速转变为一个极度规律、振幅更强的“暴君”。更恐怖的是,它将开始“同步”全球其他主要气候模式,导致全球范围的极端天气“共振”,带来毁灭性的“气候鞭梢”效应。
在很多人认知中,厄尔尼诺(El Niño)可能只是太平洋上那个喜怒无常的“圣婴”。
它是一个伟大的混沌系统,是地球气候最大的“变数”。有时它三五年才来一次,有时又隔了七八年;有时它狂暴无比,带来滔天洪水与炼狱般的干旱,有时又温和得像只小猫。几十年来,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像在玩一场“猜盲盒”的游戏,拼命地盯着太平洋的水温,试图预测它下一次的“心血来潮”。
它就像一个醉汉,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走向何方。这种“不可预测性”反而是我们的一种幸运——你不知道自己怎么死,有时是挺幸福的。
但现在,科学家们警告:这个“醉汉”,可能快要醒了。
这个惊天发现来自一个最先进的“地球模拟器”——一台高分辨率气候模型(AWI-CM3)。科学家们将温室气体浓度调至未来情景,然后按下了“快进键”。
在模拟中,地球的气候平稳运行了几十年。然而,当模拟时间快进到本世纪下半叶时(大约2060年后),“异变”发生了。
模型中的厄尔尼诺突然“疯了”。
它不再是那个几年才发作一次的“懒汉”,而是突然进入了一种“强迫症”般的状态:它开始以2年、3年、4年和5年为周期,极其规律地、高强度地爆发。它的振幅(即强度)也开始疯狂飙升。
这就像你那个最爱放鸽子、最没谱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开始严格按照日程表行事。这不叫自律,这叫“黑化”。
为什么会这样?

科学家们指向了两个“元凶”:持续变暖导致海气之间的“正反馈”越来越强,即将突破一个临界点;同时,大气中的“噪声”(日常的天气变化)也越来越大。
这套组合拳,等于给厄尔尼诺这个沉睡的引擎,同时接上了涡轮增压和一管氮气。系统从“稳定”被推向了“不稳定”的边缘,最终“啪”的一声,锁入了这个高频、高强度的振荡模式。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还只是太平洋的“家事”。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真正让人“细思极恐”。
当厄尔尼诺这个“带头大哥”变得极其强大和规律后,它开始“巡视”全球,强迫其他“小弟”跟它保持一致的步伐。
这就是科学家们提出的“全球气候模式共振”(Global climate mode resonance)。
掌管印度洋的“印度洋偶极子”(IOD)?跟上!
控制北大西洋天气,影响欧洲和北美的“北大西洋涛动”(NAO)?也给我跟上!
在模型中,全球各大气候系统一个接一个地被“同步”了。它们失去了往日的“个性”,开始随着厄尔尼诺的节拍“同频共振”。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这就像一支由洪水、干旱、热浪和寒潮组成的“死亡交响乐”,突然有了一个全球指挥家。
当所有气候系统都开始“跳一支舞”时,我们人类将迎来什么?

答案是:“气候鞭梢效应”(climate whiplash)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极其强大的厄尔尼诺年(全球多地洪水),紧接着无缝切换到一个极其强大的年(全球多地干旱)。这种极端反转会像鞭子一样,在世界各地来回抽打,让农业、水利和我们的城市规划彻底崩溃。
科学家们在模型中看到了这种可怕的后果。例如,他们发现,在未来的超级厄尔尼诺期间,远在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降雨响应会变得异常强烈,导致当地变得极其潮湿。
讽刺的是,当这一切发生时,ENSO的季节性预报反而可能变得更“准”了。
这可能就是气候变化给我们开的最大的一个“黑色幽默”:我们或许终于能看清灾难的脚步,但那是因为灾难的脚步已经踏碎了大地,震耳欲聋。
当然,这目前还只是一个最顶尖模型给出的“最坏的预言”之一。科学家们对比了其他的气候模型(CMIP6),发现82%的模型都认同ENSO的振幅(强度)会增加,55%的模型也认为规律性会增加。
这说明,AWI-CM3模型所揭示的未来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种高风险可能。
那个曾经混乱、神秘、如同自然之灵的厄尔尼诺,正在全球变暖的熔炉中,被重铸成一个精准、强大、冷酷的“节拍器”。
而它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可能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参考文献:
Stuecker, M.F., Zhao, S., Timmermann, A. et al. Global climate mode resonance due to rapidly intensifying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Nat Commun 16, 901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4619-0
场外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